Saturday, September 26, 2009

把書弄壞怎麽辦?


  不少人知道我們閱讀室的書幾乎都可以外借時,都會帶著充滿疑慮和擔憂的眼神問我們:“不怕書被弄壞嗎?”也有不少家長拒絕爲孩子申請成爲會員,其中一個理由就是擔心小孩把書本弄壞。
  面對這些情况,不得不讓人思考一本書的“存在價值”。
  一本書的形成,從作著一個單純的念頭,到落筆成文,最後印刷成書,展現在讀者的眼前。說這個過程慢長而艱苦,應該不會有人反對。即便如此,這個成書過程却未能承載一本書的存在價值。說白了,一本書的“實體”僅僅承擔著“記錄”的工作。其背後的運作程序就是:把作者的思考、意念,經過系統化的整理,再轉化成他人可以理解的符號。這個符號可能是文字,也可能是圖畫。

書本放著是沒有用的

  因此,一本書也因爲它扉頁上的這些“符號”被作者以外的第二個人“閱讀”了,而産生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。書本只要不斷的被傳閱,其“精神價值”就不斷被“開啓”。所以,閱讀的行爲賦予了一本書的存在價值,而不是文字或圖畫本身。
  當然,這些話都是說給自己聽的。對于家長的擔憂,我選擇的回答不出以下幾點:“我們情願書本因爲被閱讀而弄壞了,也不希望它放在這裏完好無缺,永遠像一本新書”“書本放著是沒有用的”(或說:“書本要有人去讀才有用”) “只要不是故意把書弄壞就可以了” “小孩是可以教的,可以先教他如何翻書”(這句之後,通常會再告訴對方,我們有一位三歲的小讀者看書也不會弄壞書的實例)。
  我們有一本叫《怕浪費的奶奶》(作者:真珠真理子)的書,當初在外國買回來時還是一本全新的精裝本。這本好繪本以輕鬆活潑的方式宣導節約和環保理念,深獲小讀者喜愛,不少人一借再借,似乎百看不厭。這本書也曾經被某個非盈利團體借去吉隆坡,用作環保活動的教材。有朋友看了此書,特別托家人到臺灣和日本找書呢。現在翻看此書,你會發現內頁貼了許多透明膠帶,損壞不少。對此,我們幷不心疼,因爲它的“損壞”正好彰顯此書的“好”和其“價值”。而這些功能都是我們看不見,也是我們最常忽略的。
  好書若真的損壞了,再買一本就是了。即便是書已絕版,但書中的啓發或教導,將一生跟隨著我們,默默地影響著自己和周遭的人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